学术动态 | 主编面对面-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第4期:上海大学傅敬民

文章来源:国际商务外语学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27 浏览次数:10


325日下午,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应用翻译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翻译》主编傅敬民教授应邀来到我院,为师生带来题为“应用翻译研究的热点选题与学术规范”的专题讲座。


本次活动是学院“主编面对面: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系列学术活动的第四期,讲座由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院长张蔚磊主持。





作为翻译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傅敬民教授从学科定位、现实挑战与创新路径切入,呼吁打破“翻译工具论”的固有认知,重塑其学术与社会价值。傅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冲击传统翻译的“桥梁”功能,但翻译的深层意义远非语言转换所能涵盖。“它不仅是工具,更是思想碰撞的‘隧道’与文明对话的纽带。”他以严复“信达雅”、鲁迅文学译介及“科学”“民主”等术语的跨语际演变为例,强调翻译对汉语现代化、知识体系构建及文化传承的奠基性作用。

针对学科发展,傅敬民教授提到教育部2022年将翻译学列为独立学位学科,标志着其进入体系化建设新阶段。他呼吁学界突破传统文体研究的局限,聚焦翻译与国家治理、文明互鉴、国际传播等领域的交叉议题,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海外译介、博物馆文本翻译策略等,推动学科从“工具性”向“主体性”转型。面向青年学者,他提出“立足国家需求,深耕理论创新”的务实建议,强调学术选题需紧扣时代命题,避免“闭门造车”。“站在巨人肩上,才能眺望更远。”他批评部分研究过度依赖碎片化网络资源,忽视经典文献的深度挖掘,并鼓励跨学科探索,如结合社会学、历史学方法论,拓展翻译研究的学术边界。


互动环节中,与会老师就中外理论对比、术语翻译策略等踊跃提问,傅敬民教授以“菜根谭”经日译转输西方、寒山诗影响美国“垮掉的一代”为例,他认为“术语的‘丢失与增补’恰是跨文化生命力的体现”,生动剖析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创造性张力。

本次讲座为翻译研究融入国家战略提供了新视角,学院将以学科独立化建设为契机,深化翻译学与人工智能、国际传播等领域的交叉研究,探索“翻译+”特色学术范式,助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未来将持续聚焦国家战略,推动翻译研究与文化传播、国际话语体系构建的深度融合,助力中国故事全球表达。

  

专家简介

傅敬民,博士,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应用翻译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翻译》主编,兼任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社会翻译专委会名誉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应用翻译研究专委会会长等社会团体职务。主要从事翻译教学与实践研究,研究兴趣涉及应用翻译理论、翻译功能、翻译批评、社会翻译学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课题子课题1项,以及其他各类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教程等著述20余部,其中包括专著《应用翻译研究探索》,《关联与互动--翻译与我国近代学科发展》,《译学荆棘》,《圣经汉译文化资本解读》,译著《当代翻译理论》、《翻译模因论》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曾荣获上海市“育才奖”、中国译协“资深翻译家”等荣誉称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