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上午,由科研处主办的“思源.研创荟”第一期研讨会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以“交叉研究与科研范式创新”为主题,探讨如何在学科交叉背景下推动研究范式变革、提升学术影响力,吸引了来自金融、法学、工商管理、经贸、外语等领域的教师参与研讨。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管理系主任魏文栋教授作为主讲嘉宾,结合自身在碳中和与环境管理、可持续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经验,分享了学术研究的核心方法论与社会实践价值,为与会学者提供了富有启发的思考路径。
学术论文写作:从“学科壁垒”到“问题导向”
魏文栋教授指出:“学术论文的突破往往源于现实问题的牵引”。以碳中和领域相关研究为例,他强调,这一议题不仅属于环境科学范畴,同时也涉及技术科学、经济学、公共管理等多个学科的深度融合。魏教授提出 “学科交叉+问题导向”的破局路径,鼓励学者通过国内外高层次期刊发表,拓宽学术影响力。
决策咨询报告:对接国家需求与社会热点
针对决策咨询报告的撰写,魏文栋教授强调了“抬头看路”的重要性。他指出,诸如应对欧盟碳关税、全球气候治理、实现“双碳”目标等议题不仅是当前学术热点,同时也是国家战略方向。因此,学者在撰写咨询报告时,应当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将社会需求融入报告框架,以提高研究的现实价值。
技术赋能:工具不可替代思想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科研工作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魏文栋教授指出,尽管AI技术极大提升了研究效率(如自然语言处理工具批量分析政策文本),但学者仍需警惕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他强调:“技术是‘加速器’,而非‘替代品’。低端重复劳动可能被AI取代,但问题定义、逻辑构建与创新突破仍需学者深耕”。科研工作者应将技术作为辅助工具,而非研究的主导方向,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探索的精神。
与会教师就学术写作、决策咨询及技术应用等话题与魏文栋教授展开深入交流。研讨会最后,科研处副处长廖佳对研讨会内容进行了总结,并表示“思源·研创荟”系列活动将持续聚焦学术创新与实践转化,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共同探索科研的新思路、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