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在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指导下,由我校国际经贸创新与治理研究院牵头组织的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智库专家研讨会在古北校区举行。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副巡视员杨伟人,市教卫党委办公室调研员程灵芝等出席。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骥教授、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教授、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胡春春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屈文生教授和我校国别与区域 (语言) 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张蔚磊教授等上海高校智库专家参加本次研讨会。会议由杨伟人主持。
校党委副书记吴毅出席并致欢迎辞。他首先感谢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对我校一直以来的指导和支持,对我校区域国别研究与人才培养以及智库建设给予高度肯定。他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这对区域国别研究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上海高校国际关系领域、外语研究领域的专家以多学科的视角研讨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探索区域国别研究和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推进落实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总书记对高校提出“四个服务”的应有之义。他还介绍,智库建设是我校的重点发展战略之一,学校以外语优势为基础、依托WTO研究中心和中东欧研究中心等5个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中心,今年在教育部最新版的研究生培养目录指导下,在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下设了国别和区域研究方向,为区域国别研究和人才培养领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学校培养国家亟需人才,培育建设专、精、尖特色智库的增长点。
智库专家围绕学科建设、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这三个方面就区域国别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开展了深入的研讨。
关于区域国别学科建设,冯绍雷、孙德刚、郑春荣等认为,学科形成和学科规范有章可循,区域国别学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要突破学科建设的思想壁垒和制度障碍,要完善教材设置,更需要有全面的国际视野,构建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和评价体系。
关于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张骥、屈文生、胡春春、张蔚磊等认为,人才培养不仅仅从硕士博士研究生入手,也要从青少年抓起,做到全过程、全球性和全社会;还要从人才的“进口-培养-出口”这一全链条的视角来规划人才培养,将国际化、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在媒体和国际舞台发声,培养“国别通”“区域通”和“全球通”。建立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加强和国外机构的联合培养也是重要一环。
关于区域国别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会专家在梳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和美国、俄罗斯、韩国的几所大学做法的基础上,提出设置专业必修、专业核心、专业特色和实践课程这四个课程模块,但每一个模块都是宽口径的课程群,这样既体现课程体系的整体性,也能使各个学校彰显自身特色。
最后,杨伟人作总结讲话。他说,近年来国际环境不断发生巨大且深刻的变革,许多需要攻克的国际性难题接踵而至。集中高校智库专家的智慧探讨区域国别研究和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助于推动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重要内容。我们身处上海,还要认真研究如何发挥上海人才优势和地域优势的主动作为,进一步提升上海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能力。